早期教育:肯动脑筋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从小进行启蒙,做教练型父母

  • A+

早期教育篇——做教练型父母 

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肯动脑筋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从小进行启蒙

小D有一个农场玩具,她很喜欢玩。有一次,她想把一个挺大的牛塞进农场的盒子里(当然塞不进去),尝试几次后,她就向我求助。我一边帮忙,一边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她听:“你想让牛回家,要让牛住进这间房子,需要先看看牛和房子哪个大(把牛和房子放在一起对比一下)。牛大,房子小,所以放不进去。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找一间更大的房子(拿了另外一个纸盒),再看看牛和房子哪个大(再次把牛和房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时候牛小,房子大,可以放进去了(把牛放进盒子里)。原来房子要比牛更大,才能让牛进入房子里。房子太小,牛就无法进入房子里。”

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当孩子来寻求帮助时,家长不要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要把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像剥洋葱一样一步一步地展现给孩子看。这样边说边演示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参考这样的思维步骤,甚至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toy

联系新、旧知识 

认知能力强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会调用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尝试解决问题。因此,家长在和学龄前的孩子进行日常互动时,可以有意识地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孩子发展元认知。

小D有一本绘本叫Opposites(《相反》),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反义词。我不满足于只给她读绘本,还带着她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反义词。比如,在公园里,我让她摸摸树干,再摸摸草,告诉她这是“硬”和“软”的区别。此外,我还启发式地问她:“我们今天还看到什么东西是硬的,什么东西是软的?”因为年龄太小,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我的提醒她才能说得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启发她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等上学后再遇到难题时,她就会自发地去调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难题,也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

学会问启发式问题 

等孩子再大一些,语言发展更加成熟,可以和大人进行交流后,家长可以通过提问来让他们有意识地察觉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当孩子表述一个观点后,家长不要急于评判对错,而是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说呢?”给孩子读完绘本后,家长也可以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小红帽,你会怎么做呢?”当孩子向大人求助时,家长可以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你觉得你了解的知识有哪些?哪些方面是你不了解的?我们可以从哪里入手呢?”

人的思维惯性是很可怕的,有时我们会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一样的。而家长的提问相当于为孩子的大脑按下暂停键,让孩子跳出来看到问题的整体,从而对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观察和判断。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长大后就会内化成他自己的思维模式,不需要外人的提醒就可以自发地进行内省。

特别提醒 

我为小D选择了“以玩为主”而不是以背诵诗歌和认字为主的幼儿园,但必须澄清的是,国外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自由、快乐、玩耍”,所有的“玩耍”背后都是有“心机”的,都是在帮助孩子武装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这篇文章分享的方法,不需要家长一本正经地坐下来教孩子,而是在日常的游戏互动中进行的,而且能够让孩子受益一生。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