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给孩子的自由范围

  • 101
  • A+

早教方法 关键期 

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给孩子的自由范围 

1~2岁孩子身边有些东西确实是不能探索的,如那些对孩子的身体和生命会带来危害的物品,对他人的身体或生命会带来危险的物品,以及会影响公众秩序的物品和行为,但制止起来要有比较好的方式,好的方式就是对所有人都是建设性的,不会造成严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

对于1~2岁的孩子,肯定是不能讲太多的道理的,因为成人在讲道理的时候,一定带有讲道理的身体语言和情绪,孩子理解语言需要经验作为支持,在孩子经验、感受和体验不够,语言系统又建构得不是很完善的时候,家长对着孩子讲一大堆道理,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莫名其妙和恐惧

很多成人会发现,他们给2岁的孩子为某件事讲了一通道理之后,孩子就放弃了做那件事情,他们认为他们的孩子很懂道理,并且他们会为自己能给孩子讲出这么多的道理而自豪,其实1~2岁的孩子听了家长讲的道理就放弃了自己的意图,这不见得是孩子听懂了道理,很有可能是被家长讲道理时不舒服的气氛吓得放弃了自己的行为和主见。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种情况下孩子放弃的是自己发展的机会,放弃的是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如果成人气势很大总能获胜,孩子总是放弃的话,那么孩子将会放弃自我。在这样的冲突中,我们做家长的应该知道,很多时候我们促使孩子放弃的并不只是那件事情,我们需要有能力评估,在形成孩子放弃的过程中,孩子受到的伤害是不是比放弃这件事更值得我们关注。如果我们用给孩子这种恐惧来获得我们的控制力,那么恐惧就会留在孩子的心中,在日后孩子的探索中,每当意识到这件事情可能会引来成人那样可怕的状态,孩子就会放弃。

由于孩子无法准确判断成人所希望他们放弃的内容行为是哪些,孩子就会无限地扩大所要放弃的范围,最后变得做什么事情都谨小慎微,成为人们所看到的那些胆小的孩子。或者相反,由于要摆脱成人的控制,就会尽快地多行动,每一样活动都不能维持到底,孩子不能深入工作,有人管这种情况叫作孩子的多动症,多动症其实是一种天生的儿童精神类疾病,但在不懂得孩子的人群中,人造多动也很多。这些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没有心理力量的人。

n10

因此在给2岁的孩子建构安全原则时,成人应该是考虑到孩子日后的发展和心理的健康,以孩子当下的心智状态来设计和建构。以下几项原则需要我们成人来遵守。

(1)以行为主,利用原则坚持养成习惯

当一个孩子将书架的书全部拉散到地上,趁孩子还没有发现别的工作时,家长要拉住孩子的手不要使他跑开,然后拿起一本书来作为示范放回到原位,边放边对孩子说:“我们来归位,把书放好。”这时,可以递给孩子一本书,然后拍一拍将要放上去的位置,对孩子说:“请放到这里。”多余的话就不必再说。

反之,你对着一个刚把书弄乱的2岁孩子说:“你看,屋子刚才那么整齐,你把书拿下来,屋子变得这么乱,这样多不舒服啊。妈妈每天这样忙,又要照顾你,又要给你做饭,还要买菜,你要听话,不要把屋子弄乱,要不然把妈妈累病了,谁照顾你呀?”看上去这位妈妈给孩子讲了一大堆的确属于真理的道理,可是里面有多少个词汇是一个2岁的孩子能搞懂的呢?

可见我们不能用讲道理的方式给低年龄的孩子进行原则建构,而要用行为展示的方式和建设性的行为来为孩子建构原则,例如,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的容器,以及可以在容器里互相倾倒的细碎物品;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尽量不干涉孩子;但要规定孩子在什么范围中做这些事,水不能洒在什么地方,在孩子探索完毕后,跟孩子一起收拾器物,这样孩子从一开始就养成了工作完就归位的习惯,也养成了服从家长管理的习惯。

(2)把危险的物品藏起来

对那些可能会对孩子身体和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的物品要收藏起来,放到孩子看不到和拿不到的地方。既然给孩子建构安全原则,不让他去拿,就不要让他看到和注意到。然后每天为此冲突却又不给孩子,孩子只要被那个物体刺激到,就等于孩子注意了那个物体,孩子是不会考虑和听进去关于危险这些语言的,因为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危险的内涵,除非家长边说这些语言时边吓唬孩子。如果我们没有细心地把不让孩子动的东西藏好,一旦被孩子看到并需要它,这时由于孩子年龄还小,心理力量不够控制自己的念头,非要伸手去拿时就受到成人的斥责,这就增加了孩子被成人斥责的机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从而变得畏缩和自卑。因此在孩子玩一些给成人带来过多麻烦的物品时,要规定一定的范围,例如,玩水可以在什么样的范围内玩,玩饭可以玩谁的饭。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