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培养孩子适应外界的能力———自适应效应

  • A+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 

培养孩子适应外界的能力———自适应效应

孩子迟早要自己适应社会,父母如果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包办代替,就会剥夺孩子培养适应能力的机会。因此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要尽量让他自己做。

家庭教育启示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小时吃过苦,现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对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他们总是忍不住要伸出帮助之手。可是他们想不到的是,这样做表面是在帮孩子,其实可能是害了孩子。这许许多多“善意的帮助”,可能在无形中限制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剥夺了他们培养独立能力的机会。

那些介入到孩子的事情中,帮孩子处理事情的人,就像“搭救者”。父母一次次把孩子从困境中搭救出来,会使孩子永远不能自己解救自己,也就是剥夺了孩子“自适应”的能力。父母总是说“原因是这样的”、“是这么回事”、“这样干才行”,就意味着“别说了,要是爸爸给你做,就不会出这些麻烦了”。这样做不能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动手做事的意义和乐趣,而是被限制在某个层面停滞不前,失去获得必要经验的机会。

在父母的不断拯救下,许多人长大后开始过独立生活,开始感到很不适应:对自己必须计划收支平衡、买生活用品、找住宿之地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为在家的时候,这些事总有人替他们干……

父母们请自我反思一下:是否有过孩子强烈要求自己洗澡,你却以不安全为理由拒绝了?是否有过孩子要自己洗碗、洗衣服,你却因为洗得不干净就代替了?是否曾有过孩子提出要自己睡觉,你却好意拒绝了……诸如此类的事情。

为了培养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要代替。否则会阻碍孩子学习自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妨碍他们养成生活和劳动的基本能力。

孩子自己做事,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会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得很好。

父母要通过日常生活,耐心地教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事项,让他们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削铅笔、包书皮、收拾房间、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

还可以分配给孩子适当的任务,如帮父母择菜、洗菜、打扫卫生,自己去买东西,给别人送东西,整理房间,等等。

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和一些公益性劳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处理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集体感、责任心,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劳动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孩子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挫折的适应。

几乎没有人会幸运地一生都在温室中生活。人生中总会有风浪,孩子迟早要进入社会,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一定会经受挫折。父母不可能永远充当孩子的避风港,保护伞。那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尽早让孩子学会自己应付挫折。

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小约翰。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欢迎小约翰到他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的呼唤,高兴地冲过来,但老约翰却突然把双臂移开,使小约翰重重摔在地上。对着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说:“在生活的通路上,什么都会发生。”

老约翰的做法似乎有点不近情理,但他的用意是: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的情境,让孩子了解和接受挫折的存在。

挫折教育中,父母可以扮演三种角色:一是成为提供挑战的人,为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二是可以成为孩子面临挑战时的智囊团;三是做孩子接受挑战时的休息站。

父母不必担心孩子会因为一次的挫败就不得翻身,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帮助系统”,在处理挫折的过程中,会接纳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它可以让孩子逐渐从容地应付复杂的狂风巨浪,即使哪一次失败了,也懂得爬起来再战,并明白什么时候该再接再厉,什么时候该另起炉灶。这样的智慧,是必须在亲身实践中学会的。

1692648266199434

教育心理学知识

“适应”作为心理学术语,通常是指人与环境持续交往,根据环境条件,通过变化和调节,使自身与环境关系协调,顺应环境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自适应”呢?“自适应”就是自我调节应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人从出生起,就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保加利亚学者佩尔努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婴儿被相当于20公斤的力推出,从温度为37龙的温暖的母体腹水的环境中被抛了出来,在那个环境中,他像宇航员处于无重量的状态,现在来到空气温度为20Y左右的寒冷的环境中,而且在这个环境中还必须呼吸。”从此,这个孩子要积极适应家庭生活,以后要适应复杂的学校生活,继而要适应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要有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身心素质,诸如适应严冬酷暑的恶劣天气,适应饥饿干渴的艰苦生活,适应疲乏劳累的繁重劳动,适应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等,还应该有积极主动的“自适应”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自适应”能力中的关键是:想到未来的能力。适应性强的人,他们不是不加鉴别地接受明天一切可能发生的惊人事物,不是为了自己而盲目地相信一切变化,而是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对未来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要了解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往往在需要做出最后决定前,就研究和估计了各种可能性,事先订出了初步方案。

而他们遥想未来的结果,必然反馈到现在上来,用“未来”的要求来规划“现在”的思想和行动,该充实的充实,该更新的更新,该废弃的废弃,该调整的调整。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