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不要指望老师完全公平——马太效应(二)

  • A+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 

不要指望老师完全公平——马太效应

对于孩子,家长也要开导他们,不要让老师的态度完全左右自己。因为学习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碰上哪个老师是偶然的,不能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表现。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学习既不是给家长学的,也不是给老师学的,无论遇上什么样的老师,都要为了自己,把学习搞上去。

小学里,壮壮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可是小学毕业后,壮壮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随着课业的增加,对于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老师“青睐”的目光却很少再投向壮壮……壮壮心里感到不平,总觉得老师不重视他,没有小学的老师好,因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此,壮壮的爷爷奶奶想要出面找关系给老师打“招呼”,以得到老师的“优待”。

但是壮壮的妈妈想了想,感到不妥。她认为,老师的“偏爱”就像一个温暖舒适的“温室”,如果方式方法不对,会磨损孩子奋力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增长孩子的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她单独和孩子促膝长谈,向孩子说明他在小学取得的成绩其实含有不少水分,有些是老师的“照顾”,而不是凭自己真才实学而取得的。到了中学,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靠我关系得到老师的"偏爱”既不现实,也不踏实,只有靠自己刻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学好每一门知识,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尊重。

壮壮终于明白,自己从来就是个“普通孩子”,认识到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靠自己勤奋用功,因而不再对老师不“偏爱”自己而耿耿于怀,学会了坦然面对。一年以后,壮壮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从班上后十名跨入了前十名的行列。

0318_(48).

教育心理学知识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主人要到外国去,就把他的三位仆人叫来,要按他们的才干分给他们银子。第一个得了五千两,第二个得了两千两,第三个得了一千两。主人走后,第一个仆人用五千两银子做买卖,又赚了五千两;第二个仆人用二千两银子做买卖,赚了两千两;第三个仆人则把一千两银子埋在了地下。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跟仆人们算账。

他听说第一个仆人赚了五千两银子,就说:“好,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他听说第二个仆人赚了两千两银子,也说:“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让你享受主人的快乐。”当他听说第三个仆人把银子埋在了地下时,就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收回他这一千两银子,分给拥有一万两银子的人。

这个故事的结尾,有这样几行诗:“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个故事在宗教上的寓意是:当我们听到道以后,应该给更多的人传道,而不是满足于仅仅自己了解。

心理学的领域,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默顿,最早用这个故事来描述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社会总是对已经成名的人,给予越来越多的荣誉;而对那些正在埋头苦干、尚未出名的人才,即使已做出不少贡献,只因为没有被社会所承认,他的劳动成果也往往无人问津。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