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把批评变得“可口”——椰壳效应

  • A+

教育心理学 

把批评变得“可口”——椰壳效应 

父母可以用委婉的甚至是赞扬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批评,这会使孩子更容易接受。

家庭教育启示

孩子一般自控能力较差,常会犯一些小错误,批评教育孩子是父母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目的是要引起孩子思想的变化,使孩子真正提高认识,减少错误。但如果采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却可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对孩子的自尊和情感造成伤害。

教育学家总结出,在教育犯错的孩子时,如果换个说法批评,可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父母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表达,或者it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启发和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次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责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就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这样的批评,正是利用"椰壳效应”,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机会、自我修正的时间,体现出了教育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根据椰壳效应,如果可能,父母可以试着用下面的方法批评孩子,可能会起到比直接批评更好的效果:

1、用赞扬代替批评。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孩子大多爱听表扬话,不爱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逆反。父母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可以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进步代替批评不足。

比如小超原来是个小淘气头儿,老师和同学向他妈妈告状,妈妈也常跟他谈心,但他还是淘气。有一次,妈妈先指出他聪明、说话算数、点子多、有能力等长处后,对他说:“如果你把你的聪明才智用在团结班级同学、管理班级上,你一定会成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朋友。”结果那次谈话后,小超变得判若两人,在班上做好事,积极上进,后来被同学们选为了班干部。

2、巧妙地指出“美中不足”。

一些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也先用了赞扬的原则,但在赞扬后,却来了一个明显的转折——“但是”。有的孩子一听“但是”就反感,认为父母的表扬不真诚。对此,父母可以换“但是”为“如果”。比如:“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别人,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的。”这样的间接提醒,比“但是”后面的直接批评,效果更好,孩子也更乐于接受。

教育心理学知识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父母哄、骂、打都不见效。一次,父母出差带回来一只别致的椰壳碗,孩子就用椰壳碗盛饭,结果吃得津津有味。

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盛,孩子就能自主地吃下去。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椰壳效应”。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