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家庭教育指导
别用物质奖励孩子——德西定律
父母一般不要对孩子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因为物质奖励容易降低孩子对事情本来的兴趣,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家庭教育启示
一位妈妈抱怨道:’'我的孩子上初一。为了能让他好好学习,我们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平时小考90分以上,奖10元;前10名,(奖)50元;进入前5名,(奖)100元。开始还真管用,他一回家就看书、温习功课。可时间一长,孩子明显出现厌倦学习的情绪。我们只好加码(钱),但看来效果不大……愁死我们了!”
其实,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困惑:动辄给孩子金钱、物质的许愿和奖励,开始的确有效,但慢慢地就不尽如人意了,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孩子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发展到孩子把学习作为交换奖赏的筹码。
奖赏之所以不灵验,正是“德西定律”在起作用。父母如果让孩子养成为了获得奖赏才去努力学习的习惯,孩子就体会不到出完成一项工作之后的激动与兴奋,单纯的求知的快乐可能会逐渐降低。而对于任何事情来说,兴趣才是更大更持久的动力,一旦失去了兴趣,做事的动机就会大大下降。
如果学习活动本身令孩子感兴趣,父母再给孩子奖励,可能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反而会降低孩子原有的学习热情。比如,孩子自己喜欢画画,那么他并不需要父母的表扬和物质奖励,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父母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父母说“你画得真棒,妈妈奖励
你一个本子”,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厌烦——“我的努力和成就只是为了一个本子呀?”这样反倒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用物质奖励孩子还有一些其他的弊端。
比如,亮亮的父母让他承包家务,倒垃圾一个月给5元钱,洗碗一个月给10元钱。开始时,亮亮的劳动积极性很高,干得也很好,可后来母亲发现了不良的苗头:让他捡一本书,他不愿意,说是没有承包;让他去买酱油,他提出要5角钱的劳务费。结果父母不得不废除了承包协议。
一味地给予物质奖励,会使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沾染上自私自利和功利主义的毛病,滋生只图享受的心理,养成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庸俗习气。此外他们会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所有的劳动都应该得到金钱回报。他们可能认为赚钱更多的父亲很伟大,而多做家务少挣钱的妈妈的价值却小得多。他们也不可能理解志愿劳动者和义务工作者,自己也不可能养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就应该参与家务劳动,而不应获取报酬。
父母在激励孩子的时候,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在家人或亲友面前表扬他们,使他们产生荣誉感;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给他们戴红花、贴红旗;还可以拥抱、亲吻、口头表扬他们,或者发贺卡和奖状;如果孩子连续一段时间表现得好,可以带他们去看电影、旅游或吃一顿他喜欢的饭;等等。
教育心理学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发现: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如果对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有可能减少他对这项活动的兴趣。
德西是通过实验发现这个规律的。他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题,开始时,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一个智力题就给予1美元奖励,另一组则不给奖励。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德西观察发现,尽管有奖励组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很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却只有很少的人继续解答;可是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没有解出的智力题。就是说,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吐兴趣开始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仍然浓厚。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奖励刺激容易引发人的外部动机,其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短。相反,对于所从事事情本身的兴趣是人的,内部动机,它更容易持久。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