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培养孩子爱心——让宝宝有爱人的能力

  • A+

父母要懂的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爱心——让宝宝有爱人的能力

明明和妈妈出去,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在地上,摔破了腿,小朋友在哭,他却在一边幸灾乐祸地大笑;妈妈带他到餐厅时,只要看到自己喜欢吃的菜,他就伸手将菜端到自己跟前,根本就不知道让妈妈和他一起分享,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一个残疾人,不但没同情和帮助的意思,还大声取笑这个残疾人。对此,妈妈虽然看不惯,但也不知道从哪下手来教育他,只是提起明明这些行为就发愁。 

明明这种行为在很多宝宝身上都能发现,很多宝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这也导致了他们缺乏爱心,同时,这也成为阻碍宝宝心理健康发育的拦路石。 

父母应该意识到,培养宝宝爱心和让其学习其他技能同样重要,甚至爱心比学习技能更重要,因为爱是为人的根本。父母应该让宝宝多与小朋友接触,在集体活动中,能让宝宝体验到和他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加宝宝“爱的能力”。 

doingchore6

以自我为中心的宝宝在日常处事中唯我独尊,极少顾及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本来是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进入童年期,随着宝宝认知水平和交际水平的发展,慢慢会变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发展出良好的伙伴关系。可是,因为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使得部分宝宝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持之以恒”,从而形成一种人格发展的缺陷,并表现出自私和狭隘等缺点。这些宝宝不懂得换位思考,缺乏同情心,他们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也不愿帮助这些人,可是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却会毫不犹豫地请求帮助。在这种宝宝看来,父母和其他人为他服务是天经地义的,根本无需感恩。这种宝宝只知索取不知道回报,而且受不得一点儿委屈,不能吃亏,只能占便宜,不懂谦让,只懂抢先。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又导致宝宝的爱心缺乏,而这终究会让不懂得去关心爱护他人的宝宝在以后的社交中经常碰壁。 

自我中心是宝宝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在此阶段,宝宝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不懂考虑别人。可以说“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每个宝宝都有,如果在这一阶段,父母给予他们积极诱导,宝宝自然会从这个圈子中跳出来。假如父母对此不加以引导,宝宝的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超过5岁,就很难再改变了,这类宝宝常常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对于和自己认识不同的信息,一定不会接受,这便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造成宝宝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很简单:父母从小把宝宝放于中心位置,宝宝自然就习惯自己是中心。而父母的过分满足也是宝宝自私的催化剂,父母给的太多,宝宝就认为是理所当然,自私的宝宝是感觉不到自己自私的,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往往谁都顾不上,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父母不在意宝宝的自私,然而当宝宝接触社会时,他们已经习惯了“主宰”他人,这种主宰行为会让他们处处碰壁,同时会让宝宝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应对挫折的能力薄弱,不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以致稍有不顺就难以承受,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想让宝宝戒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宝宝的爱心。很多父母为宝宝设计种种人生目标,却唯独没对其进行爱心教育。心理专家认为,培养宝宝的爱心和其他技能学习同样重要。宝宝自我中心和爱心缺乏的形成常常和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关。帮助宝宝走出自我中心和爱心缺乏的心理误区,需要父母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 

首先,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父母对宝宝的爱和保护要有一个度,只有注重宝宝独立平等的人格,才会让宝宝身心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宝宝的自我中心,父母应有意识地转移家庭注意的焦点,把宝宝视为一个和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人而不是需要照顾的对象。这样就会让宝宝正确地认识自己,同时也看到别人的存在。 

其次,父母可运用移情方法,教宝宝换位思考。宝宝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导。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和做游戏等方法引导宝宝认识别人、理解别人、同情别人,促使宝宝从“自我”走向“他人”。 

邻居带着孩子来明明家串门,明明正在吃苹果,于是,妈妈让他拿一个给邻居的宝宝吃,可是明明不肯,这时,妈妈对他说:“假如你去别的小朋友家,那个小朋友只顾自己吃东西而不给你吃,你会高兴吗?”明明回答:“当然不高兴。”然后妈妈接着告诉明明:“对呀,所以我们要给小弟弟吃,他才会高兴呀。”后来,明明主动去拿苹果了。 

最后,父母应该让宝宝多参加集体活动。过度保护、封闭会让宝宝失去和别人接触的机会,也会使宝宝失去认识别人价值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宝宝品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体验到和别人合作的意义,从而走出自我中心的圈子。父母还可以多带宝宝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这对克服?我中心和增加宝宝“爱的能力”很有帮助。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