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性格培养篇——培养自信、独立的孩子

  • A+

早期教育性格培养篇 

培养自信、独立的孩子 

如何培养自信的孩子

从小D矫正20个月开始,她的儿科医生、康复师、认知老师都和我强调,今后要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她的社交和情感能力,比如自信、同理心、坚韧不拔等品质。

有意思的是,在和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原来从孩子出生开始到3岁,父母如何育儿本身,就是在帮助孩子发展这些品质。我把以前育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串起来,发现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就会强化孩子形成这些好的品质。这篇文章先来分享如何培养自信的孩子。

自信到底是什么?

“这个孩子很自信”或者“这个孩子自信心不足”,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种评价。那么,自信到底是什么呢?当小D的认知老师问我这个问题时,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思考这个问题。这让我明白,当我们说要培养孩子的某种品质时,家长首先需要明白这种品质意味着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有目标地去培养孩子。

所谓自信,是指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和行为,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战。有自信的孩子更加愿意学习新的技能和面对新的挑战,更加愿意与他人合作,因此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比如分享、竞争、交友等方面,都会表现得比较好。

自信是如何发展的 ?

刚出生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从周围人之间的接触与互动中慢慢形成“自己是谁”的概念。从很大程度上说,孩子的自信是由主要看护人培养起来的。例如:

新生儿哭了,父母如果抱起他,他就会明白自己是被爱着的,是重要的,是值得被安抚的。

10个月大的宝宝发现了藏在手帕下面的摇铃,妈妈对他说:“哇,你找到了摇铃,真棒啊!”宝宝就会明白自己是个聪明的、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15个月大的宝宝拿到爸爸的手机想玩,爸爸对他说:“这是爸爸的手机,你不可以玩,但你可以玩自己的手机。”然后,递给他一部玩具手机。于是,宝宝就会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是被重视和支持的。

3岁的孩子因为父母晚上要出门而难过,父母在出门前特地花时间安抚他,并且保证他和保姆可以相处得很愉快。于是,孩子就会明白他的情绪是重要的,父母会花时间倾听和理解他的情绪。

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为人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落实在育儿的点点滴滴之中。如果你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意识和习惯,不妨参考以下总结的一些建议。

reading3

规律作息 

记得第一次带小D见儿科医生时,她和我说:“孩子不喜欢惊喜,尽早建立规律的作息,对父母和孩子都是有益的——父母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孩子也可以更好地建立起自信。”

为什么规律的作息对建立自信有帮助呢?可以想象一下,初次去国外旅游时,因为一切都是陌生的,我们通常会紧绷神经,不容易放松下来。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全新的,如果他了解到一天当中发生的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晚饭过后,会先洗澡、再刷牙,然后读绘本,最后睡觉,他就更容易形成安全、自信和“一切在我掌控之中”的感觉。如果每天发生的事情都是随机的,孩子就很容易焦虑(其实,大人也是这样)。只有当孩子感觉自己是安全的,他才会更加随心所欲地玩耍和健康成长。

为孩子创造足够的玩耍机会 

玩耍是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的途径。通过玩耍,孩子也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培养自信心。成功地把摇铃摇响,准确地把积木放进盒子里,从沙发后面找到了球……这一切都让孩子体验到最初“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石——我有能力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来“改变”这个世界。

玩耍还能帮助孩子体会他人是如何感受的。比如,小D喜欢拿着奶瓶喂洋娃娃喝奶,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她了解像妈妈那样照顾他人是怎样一种感受。再比如,2岁的孩子会学着妈妈的样子穿上高跟鞋,准备离家去工作,这其实是在体验和父母分离的感受。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父母要“识相”,让孩子主导游戏的过程,父母只在必要时加以引导,这是很好的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式。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