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做事要有始有终——半途效应,儿童心理学

  • A+

儿童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儿童心理 

教育心理学:做事要有始有终——半途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人们对一个目标的追求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一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此时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进而出现一种无心继续的负面影响,最终很可能以半途而废收场,这一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半途效应”。

在人们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起伏情绪,杜绝半途效应,才能更好地稳住阵脚,以致取得最后的成功。同样的道理,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专注力不够、做事有始无终的问题,做家长的不能一味地批评孩子没耐心、没毅力,而是要认真想一想,孩子怎么会这样,只要找到问题的症结,你的管教对孩子而言才会是一件幸事。

冰冰四五岁的时候,看到妈妈刚买回的积木,总会满腔热情地将积木摊在沙发上,然后专心致志地玩起来。开始的两三天,冰冰的热情还非常高,但是没过几天,她对搭积木就失去了兴趣,连看都不看一眼。 

刚开始,冰冰家长还以为小孩子就是喜新厌旧,就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冰冰家长陆陆续续地给她买了很多玩具,每次新玩具买回 来,她都是满腔热情,但是等三分钟热度过去了,便很快对新玩具失去了兴趣。 

玩玩具如此,做别的事情,冰冰也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个长性。 

到了幼儿园,冰冰不能像别的小孩一样好好听课。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搞小动作,有时候甚至还会整节课都随意走动,停不下来。而且只要周围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引起她的注意力。但是,即便如此,每一次冰冰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很难独立完成一件事,这让父母和老师都头疼不已。 

为此,冰冰家长非常担心,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做事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事事无成呢?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好像做什么都没办法持久坚持。其实,父母不能光看事情的表面,而是应该尝试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toy

儿童的正常发展源自专注于某项“工作”,但是多数成人不了解这一点,于是常常会无意中打断孩子的专注行为。比如,孩子正入神地用积木搭高楼时,客人来访,家长会催促孩子叫人;孩子正投入地玩沙时,家长会大呼“回家吃饭了”。这种时候,孩子只好以尖叫、哭泣、打家长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专注行为被家长随意打断、随意阻止的那种痛苦。而家长呢?几乎根本没能真正理解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表现的种种抗争,反倒视孩子的难缠之举为不礼貌、不听话。

孩子做事情三分钟热度也与家长不知孩子擅长的与不擅长的有关。在孩子多种多样的活动中,那些持续时间短的大多是孩子不擅长的。如果家长清楚了这一点,就要先判断一下这个能力是否是先天不足,如果是,那么就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等待或是做与此相关的一些能力训练;如果不是,那么就属于后天的经验不足,应该提供对应的训练。

另外,多数孩子由于年龄和心智发展的局限,兴趣和爱好常常变换,对什么都好奇,却又什么事都浅尝即止。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打退堂鼓,正如谚语所说“三伏天娃娃脸,说变就变”。

所以说,避免孩子以半途而废收场,在帮助孩子克服半途效应之前,一定要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这样孩子才能在好习惯中收获好命运。

每天学点儿习惯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虽说孩子做事常常不能有始有终,三分钟的热度也让家长感到无可奈何。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半途效应,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呢?

◎保护孩子的专注行为,不随意打断

孩子开始做某件事情时,家长不得以任何理由去打断他们。要知道,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持久越好,而每个孩子都有“不被打断”的权利。比如,孩子画画,你应该视其为画家在作画;孩子观察动植物,你应该视其为生物学家在研究;孩子拆装玩具,你应该视其为工程师在工作;孩子往水里扔东西感受沉浮,你应该视其为科学家在做一个重大实验。

◎制定适合孩子的目标

为了培养孩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家长要给孩子制定一个适当的目标,为他找到“最恰当的苹果”,让他在品尝成功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努力的乐趣,这样才会激发起孩子做事情的浓厚兴趣,才会给孩子带来再次探索与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给孩子创造一个专注的环境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专注的环境。比如,孩子玩玩具时,可以一次只给他一个玩具,而不是一下子给他一堆玩具;孩子看书时,可以一次只给他一本书,等他看完一本后再换一另本,而不是将 很多书同时放在孩子面前。要知道,如果孩子面临的选择太多、太花哨,他们往往会无从选择,极易养成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

除此之外,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家长也不要忘了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要知道,父母的肯定以及惊喜的表情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与赞赏,这会让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