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的动力源于父母:学习不仅仅是孩子的事,好父母好孩子

  • A+

好父母 好孩子

亲子关系的动力源于父母的成长——学习不仅仅是孩子的事

我们的孩子正处在生命的旺盛成长阶段,父母的静止和孩子的上升将是一对矛盾。亲子关系在这矛盾中会遭到破坏。

一个10岁的小男孩曾无限向往地说:爸爸妈妈多好,又不用写作业。

一位母亲在写给我们的信的结尾补充了一句:十几年没动笔写什么像样的东西了…

一位父亲说:家里的书都是给孩子买的,几十元的,几百元的都有,为了有益于他,我们舍得……

世界每天都在向前发展,而我们有的父母认为学习仅仅是孩子的事,自己早早就放弃了学习的念头和行动。面对孩子,却又大讲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残酷,一定要学习本领以立足。同时,督促孩子学习的大战一轮紧似一轮。在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显得比孩子投入,紧迫感十足,恨不得给孩子上发条,把自己的劲也使在里面。一旦面对自己,立刻卸载,认为大势已去,自己的一切都经过了,剩下的是保持现状。

这是一种最无力的身教。当我们告诉孩子要努力学习、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时,孩子又怎么能够信服我们呢?当我们早已忘记了学习的感觉时,又怎么能从心理特点出发指导孩子呢?当我们身处这个终身学习的年代却停滞不前时,我们又怎样引导孩子看世界、看人生,并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呢?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宋代朱熹在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持学习能让我们的心灵和头脑处在一种流动的新鲜的状态,可以时时体会“收入”的乐趣。仅仅生活在过于单调的柴米油盐的物质世界,会让我们觉得乏味、烦躁。

对父母来说,有了孩子,首先要学习一些关于成长规律的知识,了解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大概特点。

一封信里写道:

我儿子的童年,活泼、好问、好动,虽然也调皮,但也可爱。好奇心强,买了玩具,玩两天,就拆开来看看汽车为什么会跑,飞机为什么会飞。背唐诗,唱歌曲,学得都特快。但是,孩子越大越让人操心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走路爱贴着墙走,不走直路;在家里就常洗手,从这屋洗完,走到那屋还洗,走到院里还洗。夏天还好,冬天手冻得通红。说他不听,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控制不住,真是莫名其妙。

孩子长大了,出现了一些极有特色的异常行为,父母应该及时去观察,去找原因,找答案。孩子并不知道困扰他的是什么,父母除了莫名其妙外,难道就这样放任不管了?这其实是失职。

曾有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来信向我们求援。她说,孩子原来很听话,最近喜欢扔东西。于是,她就教育孩子不要扔。可孩子仿佛故意对着干,偏偏一边眼睛瞅着妈妈,一边扔。这位妈妈说:“他好像在试探我,看看我厉害还是他厉害。”于是,妈妈把自己关在里屋与孩子隔离,孩子大哭一个多小时,妈妈仍然坚持着,直到外公反复让孩子说“不扔了”之后,妈妈才结束隔离。

这就说明这位母亲不懂得孩子的成长特点,用成人的想法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看到一封信,里面讲了这样的事情:

从女儿很小时,我就教她认字。她很有兴趣,还主动拿出书来,说“妈妈讲书”。

但近一个月来,我发现这种好的现象有些变化,她不像以前那样爱认字和看书了。教她时,她常常把头转向一边,去做她自己的事情。对此,我做了一些思考。会不会因为我对她灌输太多,使她产生了厌烦情绪。为此,我把家里墙上贴的字、画以及一些儿歌都撤了下来收藏起来,准备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以便让她的头脑清净清净。

看得出来,这位妈妈是一位善于总结、善于思考的母亲。是啊,今天父母的角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但是,生活这部书包容万象,它等着父母用心去品读。信中的妈妈细心观察孩子的反应,在摸索中采取一些措施,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育。可见,生活这部书需要父母认真去读,它是很耐读的。

有一位母亲在信中描述了她对孩子的“想当然”的看法:我要求儿子培养不知疲劳的学习毅力。我常对儿子说:“我小时候,从不知道疲劳。小孩子哪有疲芳?哪有头痛?说头痛,是你想出来的。头悬梁锥剌股是古人的教育方法。”我要求儿子疲劳时,不断地克服,挨一挨就过去了。

孩子是有他们特定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的,忽视它们,不去了解掌握,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这样的父母就不是合格的父母。

n13

当孩子渐渐长大时,父母还应学习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时代在进步,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出现,今天的一切都与以前的年代有很多不同,我们做父母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观点面对孩子。为了亲子关系的和谐,我们得学习、学习、再学习。

对于父母来说,书刊、新闻报道都是我们学习的渠道。为孩子投资智力活动的同时,千万别忘记我们自己的求知需求。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