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怎样做父母——有了爬,孩子才有矫健的双腿

  • A+

教育心理学 

怎样做父母 

有了爬,孩子才有矫健的双腿 

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不同的人生哲学,这些观念作用在父母与孩子身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亲子关系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中国父母一般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好孩子”的标准被定义为听话。听父母的话,服从于父母,这仍是家长制的延伸。

所谓“顺是最大的孝”。当孩子表现出自己的意见,敢于与父母争辩时,我想,父母的第一感觉是对“父母权威地位”的恐慌,这种恐慌不光有现实恐慌,更有将来的恐慌,“长大了,还管得了?”。想前想后,为了有听话的顺子,父母不惜用打骂孩子来保证孩子的顺从。

一封信里写了这样的回忆:

我们的孩子在挨打中成长,其承受量也随着人的长大在增长。小时候,轻轻地打几下,他就赶紧口头求饶:下次不了……可坏习惯照旧。现在人长大了,打得你手都打痛,打麻了,他却不告饶,事后还满不在乎地说:“大不了我咬咬牙就挺过去。”为了少挨打孩子学会了撒谎,临时编假话对付家长的盘问。当场拆穿了算倒霉,等着挨打;拆不穿,可糊弄家长一时算一时。孩子厌学情绪日益增长。

父母和孩子之间简直像敌对双方,在长期的战斗中,孩子的“抗敌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日积月累的行为惯势,使父母习惯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一位母亲的信里写道:

但我还是很急躁,急功近利。一看到孩子浪费时间,学习不努力,或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我就十分生气,而且无限扩大,大发脾气,搞得家里空气很紧张,大人与孩子心里都不愉快。我甚至急得严重失眠。我把儿子盯得很死,总在边上说:快点!龊点!应该干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干……孩子觉得烦,我也觉得无奈。

这让我想起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他们用爬来代替还不具备的能力。那时,没有哪个父母告诉孩子:这样爬,那样爬。孩子通过实践积累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的爬行姿势千奇百怪,有的像小猴子,有的像小胖猪……可是,正是经过了这个阶段,他们的双腿才更有力量,为他们站立、行走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而且,研究表明,爬得多的孩子比不会爬的孩子更聪明。孩子的成长,都有它必经的阶段。

孩子的成长更希望也更需要一种直接的经验,包括失败的经验。尽管父母有时候的想法是对的,但让孩子通过尝试获得结果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幸福的成长感、收获感。

一个孩子的现实让父母很是谨慎小心,摔倒怎么办,烫着怎么办……于是,他们经常对兴致勃勃伸出小手的孩子惊恐地大叫,“危险”、“脏”、“有电”、“放下”。孩子从大人的眼神里看到恐慌,他们懵懵懂懂放弃了自己的“探险”。实际上,这种积极的感知未知世界的精神以及亲身的体会对孩子十分重要。通过这些感官获得的刺激和经验,对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心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ee33

有封信里写道:

我不反对女儿童真的调皮捣蛋,我经常和女儿一起在地上摸爬滚打。有时女儿说:“手弄脏了。”我则对她说:“没关系,只要不放到嘴里去,一会不玩时,我们洗干净就行了。"

如果父母都能像信中的妈妈那样,孩子会体会到很大的快乐。

有个像男孩一样好打抱不平、惹事好动的6岁女孩,她的妈妈在信里写了这样的体会:

她干任何事,只要是想做的,不论是否危险,非得亲自尝试,只有撞到墙才肯回头。比如,她到姥姥家爬高,每次我都告诉她危险:轻则受伤,重则摔断腿。因为她怕我,我说下来,她马上下来,可等你一转眼,她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直到有一次真摔下来了,这才长了记性,哭着说:“不听妈妈的话要倒雾。”以后再让上也不去了。不知这是优点还是缺点。

这位妈妈体会出:孩子需要亲自尝试。失败又怎么了,下次就记住了,深刻的体验不易忘记。

做父母的,尽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丢掉过多的约束,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去爬,去摸,去挖泥土……孩子可能会受些伤,会脏得像泥猴,但他们心理上很自主,很放松。通过亲自实践,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第一经验,有了对外界一定的识别、辨认和判断能力。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