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宽恕心理

  • A+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宽恕心理

人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总是本能地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孩子更是如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敢于认错的责任感。

家庭教育启示

儿童本身还不具备社会性,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由于他们不能比较客观、严肃地看待自己,所以一旦惹了麻烦或与小朋友打架,总是习惯于逃脱责任。

当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发生了冲突,却说“完全是小亮的责任,与我毫无关系”,父母该怎么办呢?

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父母可以反问他:“那么你看小亮对这件事会怎么说呢?”这时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设想一下,对方会怎样说,也就更容易意识到自己也有一部分责任。

当然,有时责任的确全在对方,但即使这样,父母也应该在弄清情况之前,让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想一下,至少能够理解对方为什么会做出错事。

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认错,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错,很倔强、执拗,就容易让父母生气。

有的孩子没有认错的习惯,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关,比如:孩子摔倒了,父母不教育孩子走路当心,反而怨地不好;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父母总爱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法不一致,没有让孩子养成反省的习惯;等等。

对此,父母要改变这些不正确的做法,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不怨天、怨地,不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而且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

系,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等孩子认错后,父母就要肯定他的进步,再帮他分析错在什么地方,严重程度、不良后果如何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有时候孩子做错事不敢认错,是因为害怕受惩罚。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使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很自然就会用说谎来掩饰。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要尽量坚持正面教育。父母要改掉家长制的作风,当孩子做了错事,要以冷静的态度,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来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等造成过失,父母可以原谅孩子,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对于行为、品德上的错误,父母则要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不能姑息迁就,以使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

如果孩子在一般情况下都能痛快认错,这一次却死不承认,那也有可能是冤枉他了;如果发现冤枉孩子,父母也要向孩子道歉;如果孩子嘴上不爱认错,在行动上却有所改正、变化,父母就应表扬他的进步,而不必非逼他马上承认,但也要抓住时机,逐渐引导他敢于认错。

ai0320_(36).

教育心理学知识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是坏人吗?肯定有极少数的人肯承认自己是坏人。这不一定是口是心非。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内心里真的不觉得自己是坏人。即使有邪恶的行为,他们也会为自己找到借口,或者下意识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宽恕效应”。

比如,两人发生了冲突,打人的可能说:“谁让你骂我!”骂人的则叫道:“谁叫你踩了我的脚还不道歉!”

又如,在公司里,员工认为老板剥削自己,加班还不给加班费。老板却可能想:“家业是我创的,资金是我投的,我要冒多大风险啊。这年头工作难找,不让你们失业就不错了!”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都源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特点:发现别人的错误容易,看到自己的错误却不容易。

古圣先贤常告诫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予以承认,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荀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号召我们经常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这样才有利于个性的成长,也能够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