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儿童教育心理学 沟通心理学
让孩子把你当成“自己人”——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一类。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会很容易地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难以拒绝对方提出的为难要求。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如果出自喜欢之人的口,接受起来就又快又容易;反之,如果出自讨厌之人的口,则会本能地加以抵制。
生活中,当别人企图说服你时,你常常会觉得对方根本就不理解你,不懂你的心思,不懂你的感受,不懂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你无法接受对方的任何建议,甚至他说了什么你也懒得去听。同样当你企图说服别人、给别人提建议时,如果你不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别人也无法接受你的观点。可是,如果你能换个角度,让对方觉得你是他的“同类人”、“自己人”,那么事情往往好办得多。
“自己人效应”同样也适用于家庭教育中。当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往,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贴心人时,孩子自然就愿意与你交流、发自内心地听你的话,在这种沟通方式下,亲子双方自然会产生感情的共鸣,教育的目的也就更容易实现了。
家庭教育案例
6岁的勤勤在客厅玩耍时,一不小心把爸爸从国外带回来的一个精致装饰品给打碎了。
妈妈看到摔碎了的装饰品,一脸的可惜和遗憾,责怪他做事情怎么这么不小心。后来,妈妈越说越气,忍不住要对勤勤发火,但是当她看到勤勤吓坏的样子时,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蹲下来安慰他:“嗯,没关系,妈妈小时候也有不小心打碎东西的时候。不过,以后你一定要小心一点儿。”
听了妈妈的这番话,勤勤的表情由惊吓变为惊奇,最后竟然哭着扑到妈妈怀里。
几天后的一个周末,妈妈打算带勤勤出去玩,出发前,妈妈问勤勤:“你想吃什么零食?妈妈去给你买。”勤勤想了想,摇摇头说:“妈妈,我什么零食也不想吃,你把买零食的钱攒着买个和爸爸带回来的一模一样的装饰品,好吗?”勤勤的回答让妈妈感动了很久,她暗自庆幸,庆幸孩子打碎花瓶的那一天她没有对孩子发脾气,庆幸自己对孩子运用了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做了错事,批评和惩罚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很少有家长会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更不会考虑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而言是否会带来帮助亦或是造成伤害。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故事中的这位家长却做得十分到位,孩子闯了祸,她非但没有惩罚孩子,反而主动安慰孩子。当然,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位妈妈做了一件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事,那就是管教孩子时,运用了“自己人效应”,也就是用自己小时候的相同经历,把孩子与自己视为一体,这样就在无形中缩短了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让孩子把家长当做“自己人”。在孩子看来,家长就是在为他说话,当心与心的距离被拉近后,孩子自然会消除心理压力,不会对你存有戒心,这样他们很容易就会接受家长的教育了。
每天懂点沟通心理学
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当然这其中也不可缺少教育的方式方法,怎样和孩子成为“自己人”也是如此。
◎让孩子和自己处于平等地位
在很多父母看来,自己是长辈,理应高高在上,其实正是这种想法造成了亲子之间的“代沟”。然而,平等地对待孩子、缩短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父母,先要抛弃居高临下的姿态,“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你的改变无形中会为孩子营造一个平等的环境,慢慢地,他们就会养成独立、有主见、意志坚强的性格,而且也富有独创精神。
◎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但凡有智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不会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反倒是主动亲近孩子,和孩子交朋友,充分尊重孩子。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无时无刻都需要爱的滋润,如果愚蠢地用压制、伤害、打击甚至是恐吓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只会偷走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寻找和孩子相似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他们对人对事的见解,喜欢的生活方式,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也不例外。为了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还要试图寻找和孩子相似的地方。比如,孩子兴致勃勃地向你讲他崇拜的偶像的新闻时,你就不要带着自己的主观见解,不解地说:“我就不明白了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迷这些事情呢,有这点工夫学点什么不好。”这样说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既然不明白我,那么再说下去也没有意义,结果孩子便不再与父母说他的想法,转而去寻找与他有共同话题的朋友了。
总之,亲子沟通时,要想使你的话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成为孩子最信赖的好朋友,灵活掌握“自己人效应”不但不会让你疲惫不堪,也会让孩子活出最优秀的人生。
儿童教育心理学,沟通心理学,让孩子把你当成“自己人”——自己人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会很容易地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难以拒绝对方提出的为难要求。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