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专题一品德培养:开展法治启蒙

  • A+

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品德培养——开展法治启蒙   

案例

15岁的小朱因为班里的一个女同学与邻班的小李产生了矛盾,他心里不平、想报复小李,便找来平时交情很好的“哥们儿”小苏、小万和小牟,商量着要教训小李顿。

小苏、小万一听小朱讲了事情的缘由以及打算如何教训小李后,立马表态要为小朱挺身而出,小牟虽然理解小朱的心情,但觉得小朱的做法有些欠妥,迟疑不决。小朱见小牟犹豫,便对他说:“你放心,我们在校外动手,不会让老师知道。你要实在不放心,大不了不出手,在一旁帮我们助助阵,长点气势!”小牟答应了。

在去找小李的路上,小苏提议,可以顺便从小李身上要点儿钱,小朱和小万赞同,小牟没有表态。一会儿,到了小李家附近,小朱找了一个偏僻的拐角,小万以班里那个女同学的名义把小李骗出来带到拐角处,随即与小苏一起把他摁住,小朱恶狠狠地说了几句便开始对小李拳打脚踢,没挨两下小李便一边道歉一边哀求别再打他,小牟在一旁建议让小李知道点厉害就行了,小苏趁机提出让小李拿200块钱,小李说自己身上没钱,小朱从他的裤兜里搜出40元钱,便又是一顿拳打脚踢。

小李受伤后回家,家长立刻报了案,小朱、小苏、小万和小牟被叫到了公安局。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4人做了相应处理。

解析

在初中阶段,一些孩子容易与成人产生疏离或对抗,更多依赖同伴群体,如果缺乏法治意识,容易误入歧途。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以初中生为主,占比达62.63%。

案例中,小朱因为与同学的矛盾而产生了报复心理,想教训小李出气,他和他的“哥们儿”可能觉得这只是他与小李之间的个人恩怨,闹不出什么事来,为了不让老师知道,他还特意选择在校外动手。

小苏、小万和小牟为着“哥们儿”义气参与到这件事中来。从小苏和小万的行为来看,在他们的意识里,“哥们儿”义气重于规则、规范,而小牟虽然觉得不妥,但在小朱的保证和劝说下,还是参与助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他们的行为属于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他们的行为属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发生这样的事情,学校也有责任,但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存在着严重的教育失职。如果小朱等的父母对此仍然觉得只是孩子不懂事、不争气,而意识不到孩子的行为存在不良的社会影响,孩子或家庭都需要向社会负责,那么家长首先需要接受法治教育。

相较而言,小李的家长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孩子挨打受伤,他们第一时间选择了报警,而不是打击报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04

家庭教育指导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责任。

对家长而言,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增长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也是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家长至少可以

在以下四方面有所作为。

1.帮助孩子树立行为的底线意识

家长首先要有法律意识,在生活中注意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多与孩子探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让孩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同时,家长要提醒孩子无论是何缘由,都要遵纪守法,明确生活中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树立底线意识。

2.让孩子明白法律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

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人们也因此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解决纠纷、制裁违法犯罪活动,法律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保护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

3.培育孩子的法治信念

孩子不仅要学法、懂法,还需要有对法治的信念。只有孩子真正相信法治的力量,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在这方面,家长需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只有家长相信法治,才能教导孩子。家长还应意识到,法治是一个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完美的法治社会,却有不断进步的法治社会。培育孩子的法治信念,鼓励孩子成为法治社会的参与者、推动者。

4.注重宪法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

在初中阶段,国家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宪法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在家庭生活中结合相关内容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或者和孩子一同进行相关法治内容的学习。

其中,宪法教育有助于孩子树立最基本的法律意识,了解我国的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助于孩子了解国家针对未成年人的“四大保护”,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相关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法治意识。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