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专题一品德培养:注重“内在美”

  • A+

家庭教育指导品德培养——注重“内在美” 

案例

到了初二,妈妈发现志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家每天都要照镜子,一会儿觉得自己这儿不好看,一会儿觉得自己那儿也不好看;买衣服开始对款式提要求,常常要挑选很久。想着是儿子开始“臭美”了,妈妈心里笑笑,也没太在意。到了寒假,志鹏不愿意剪头发,说天太冷要留刘海,家长也随他去。

一天下午,他偷偷去理发店把额头前的一缕头发染成了灰白色。奶奶看到志鹏的打扮很不自然,便对他说:“你是一个学生,头发弄成这样,流里流气的!”“奶奶,您那是老观念了!现在的年轻人都要追求时尚,我这样挺酷的,这叫个性!”志鹏回答奶奶。奶奶又多说了几句,志鹏就生气地说:“我已经长大了,怎么弄头发是我自己的事,不用您管!”奶奶也生气了,便告诉了志鹏的妈妈。

妈妈觉得必须和孩子谈一谈,可她说志鹏的头发不好看,志鹏就表现出抵触情绪。后来,爸爸回来也很生气,明确要求志鹏立刻把染色的头发剪掉,在父母的监督下,志鹏泪流满面地剪掉了染色的头发。

解析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注重自己的形象。这些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可以通过这些现象了解和把握孩子的观念认识和思想状况,并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引导。

对外形的关注,一方面说明孩子希望被关注、被认可,希望自己受到欢迎,有获得自我认同的需要,家长若注意到,可与孩子深入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

另一方面,这也是孩子向往美的一种表现,但在初中阶段,孩子对美的认知比较肤浅,个人审美受青少年文化(特别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影响较大,容易盲目地模仿成人或心中的偶像,在外表装扮上做出一些自以为美的、不适当的表达。对此,家长需要认识到孩子不适当的表达有其内在需求,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确立的开始。

案例中的志鹏,先是在假期里留了长发。妈妈一开始注意到孩子行为的变化,但是没有在意,没有想要去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失去了及时沟通与引导的机会,这才有了后来的染发事件。而父母对染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是强行制止,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心和引导。

孩子剪掉染色的头发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他还不能真正接受父母的态度和看法。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认识也有偏差,没有能透过现象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只有关切到孩子的内心需要,即追求自我美的需要,才有可能真正帮到孩子。

206

家教指导

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上了初中以后更加“爱美”,但对孩子的爱美却有不同态度,有的家长会警惕孩子沾染恶习;有的家长认为注意仪表是好事;有的家长觉得只要不影响学习怎么打扮都可以…其实,面对孩子的这种变

化,家长至少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1.保护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爱美的表现时,不能一味地打击、批评孩子,要更多地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在上述案例中,面对孩子的染发行为,家长要认识到,染发等追求个性美的行为,往往是孩子自我意识确立的开始(所谓心理断乳期的开始),孩子只是选择了这种形式,如果表达中有不当之处,可以引导孩子以更好的方式追求个性美。

如果家长不是一味否定和施压,而是换一种平等地探讨的方式,比如说:“你突然染了头发,妈妈还有点不习惯,怎么想要去染头发呢?”这样展开交流,家长可能就会发现孩子对美的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身边同学的看法等。

家长可以肯定孩子想要追求更美的自己的态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2.引导孩子建立正确、完整的审美观念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追求自然、健康和适合自己身份的仪表美,学会认识“内在美”,逐渐建立正确的、完整的审美观念。当孩子过于关注外表美时,家长应当让孩子认识到它只是“美”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全部,还需要有“内在美”的充实。

3.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讨论和深化正确的审美观

家长可以与孩子就故事、影片、歌曲等素材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讨论,对“美”“丑”进行深层次的评价和探讨,引导孩子对美的认识从人的外表转向人的内心。

此外,话剧体验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家庭中进行角色扮演,既满足孩子尝试外表装扮的需要,也可以在角色互动中带领孩子感受、解读不同的人物形象,逐渐学会人格审美。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