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专题一品德培养:正确对待友谊

  • A+

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品德培养——正确对待友谊   

案例

刚进入初中,小勇便被选拔为学校篮球队队员,同班的小刚也在队里,两人因为爱好篮球运动逐渐成为好朋友。在球队训练之外,两人也形影不离,经常一起吃饭、探讨生活、切磋球技等。

然而,突然有一天,妈妈对小勇提出要求,让他减少与小刚的来往,与小刚保持距离,因为妈妈觉得小刚的学习成绩不好,会对小勇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小勇不太能接受妈妈的看法,认为自己和小刚是难得的球友,平时在一起就是聊生活、打篮球,也没有干别的,想不通怎么就影响学习了,于是和妈妈争执起来。

妈妈指明,这学期小刚经常来找小勇,而最近期中考试小勇的成绩下滑明显;小勇则争辩,认为是前段时间学校参加市里比赛组织集训,占用了一些学习时间,与小刚无关。最后,妈妈生气地告诉小勇:“如果篮球训练影响了学习,那就退出球队,专心用功学习。”

解析

友谊是一种双向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性意味着孩子可以向朋友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秘密,对朋友充分信任,确信朋友尊重自己的“表白”,并不会轻易外泄或用以反对自己。

无论孩子的朋友是否学习成绩优秀,一旦形成双向亲密关系,就可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意义。因为友谊本身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孩子对友谊的体验和认知关联着他们对德性、品质的体验和理解,在对于朋友的意义和友谊内涵的理解中,孩子开始关注并强调利他、理解、公平、宽容、互助、忠诚等德性品质。

而家长所看重的交友对孩子的“好处”,不过是交往过程中可能的附带品它们与友谊本身无关。如果家长过于强调交友的条件,有时候可能会使孩子产生依附、攀比的心理,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因此,在初中阶段,对于开始寻求独立性的孩子来说,朋友变得日益重要,而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往往不同于家长的视角。

很多家长对待孩子交友的看法比较功利,以是否有利于学业成绩为标尺,比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和班里学习前五名保持良好关系。

上述案例中,小勇的妈妈看到小勇的学习成绩下滑,而他身边的好朋友学习成绩又不好,妈妈很自然地认为小勇是受到了小刚的负面影响,但她在不了解初中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友情需要的情况下,贸然提出令小勇难以接受的要求,并且态度强硬,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

事实上,孩子交朋友多是从友谊本身出发,比如,有共同的话语、爱好和志趣,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情相近,等等。随着初中阶段孩子交友范围的逐渐缩小,其朋友间的紧密程度会增强。

案例

中,小勇和小刚成为好朋友,并不是源于学习成绩,而是两人共同的爱好——篮球,通过聊篮球、打篮球,逐渐形成一种双向的、亲密的情感依赖。所以,小勇想不通这种美好的关系怎么会影响学习。

202

家教指导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初中以后都会为孩子的交往问题犯愁,担心孩子因交友不慎而影响学习,或者学坏(品行不端)。

对于孩子的交友问题,建议家长理解和尊重孩子,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认识友谊、认识朋友,助力孩子成长

1.不宜让孩子戴着“有色眼镜”去交友

一般来说,初中生校园内的同学交往,不宜让孩子先戴上“有色眼镜”先去分辨所谓的“损友”“益友”,然后再去交友。

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成长的空间,不宜过早下定论;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不愿意自己被其他人贴上“损友”或“益友”的标签。

这种功利的做法,会误导孩子对友谊的认知和理解,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家长应引导孩子多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即使关系不太亲近的同学,孩子也要学会友善相处。

2.慎重对待不同类型的朋友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与习性不好、品性不良的人接触,会受到负面影响。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确实需要慎重处理。首先,要考虑孩子的这类朋友是校内同学还是校外人员,并对此采取不同立场。

如果是校外朋友,家长需要有明确态度,必要时寻求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如果是校内同学,不建议贸然反对孩子交友,家长可以和老师多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后再给出建议,同时鼓励孩子多和优秀、正直的同学交朋友。

3.与孩子一起聊聊朋友

家长可以和孩子多聊交友和友谊的话题,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与自己站在同一边,帮助孩子形成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分析和判断。

案例中,如果妈妈不是贸然提要求,而是和小勇一起聊聊这位好友小刚,了解孩子眼中的小刚是怎样一个人,了解孩子与小刚在一起的友情生活,再分析判断小刚是否真的会给小勇带来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建议,这样在情感上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纳。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