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儿童心理学:父母的心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要想轻松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就要让孩子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当作知心朋友。这样,在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前提下,教育就变成很简单的事情了。
那么,家长如何让孩子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呢?家长如何才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呢?
方法:读懂孩子的语言和行为——知己知彼战略
说到与孩子交朋友,一些火气大的家长常这样说:“看到他们那些不听话、不合作的行为,别说和他们交朋友了,我真想打他们几巴掌。”
家长们千万不要这样冲动,暴力教育只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也许你还不知道,孩子每种行为的背后都有特定目的,也许他们的目的就是惹你生气,当你正生气地火冒三丈时,也许孩子正在一旁偷笑,因为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因此,家长要想了解孩子,与孩子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孩子每种行为背后的目的。
依依5岁才去幼儿园,依依妈妈怕孩子不肯离开自己,便事先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一下,请老师想办法把依依留住。
这天早上,妈妈很早就带依依来到了幼儿园,当依依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小黑板上画的画时,便大声地对妈妈说:“这画好难看呀,是谁画得呀?”
听孩子这样说,妈妈感觉很不好意思,忙解释道:“这是这里的小朋友画的,你看画得多棒呀!”
这时,站在一旁的老师这样把妈妈的话接过来了:“这里的小朋友不需要把画画得很漂亮,只要你喜欢,画什么都行,画得怎么样都无所谓。”
听完老师的话,依依的小脸上露出了笑容,她开始有点喜欢这位老师了。
随后,依依从地上拿起了一个坏了的玩具,很有正义感地问:“是谁弄坏了这个玩具?”妈妈刚想回答,老师制止了妈妈,并这样答道:“这里的玩具都是让小朋友拿来玩的,有时候免不了会坏,不过老师可是修玩具的高手,能很快把这些玩具修好。”
依依对老师的回答很满意,当妈妈要去上班时,她并没有像妈妈想象的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很开心地跟妈妈挥手说再见,因为在这短短的一会儿时间里,她已经把老师当作她的好朋友了。
这位老师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依依的好朋友,是因为她懂得孩子语言、行为背后的目的。当依依指责小黑板上的那幅画画得难看时,其实她是想知道,画画得不好会不会受到老师的惩罚,所以,老师的回答让她感觉很满意。当她问是谁弄坏了玩具时,其实她是想知道,弄坏了玩具会不会受到惩罚,所以,老师的回答让她有了安全感。在这样一个自由而又宽松的环境下,还有这样一位能读懂她语言和行为的老师,依依当然不会再依恋妈妈了。
其实,家长如果能读懂孩子的行为,就不仅能够纠正孩子的坏行为,而且还能很轻易地与孩子交上朋友。
例如,在孩子3~6岁这个年龄阶段,很多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人来疯”现象很烦恼,即孩子为了取悦家长或他人,经常做很多怪异的事情。如一个劲儿地做鬼脸,因为获得夸奖而不停地重复某一个动作,等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在故意吸引家长或他人的注意力。家长们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家长用错误的方法去对待孩子,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3岁左右时,孩子的这种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就已经初露头角。这时,孩子通常会采用具有合作性的行为去获得特别的注意,即因为他做了一件事而得到了别人的称赞,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他会一直重复做这件事。如果在这时,家长的注意使孩子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的,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吹毛求疵者,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但是,如果他们没有成功地达到吸引家长和他人注意的目的,那他就会用另一种途径来满足他的需求,即通过做一些坏事来吸引家长注意。这样,久而久之,他就会变成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孩子。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这种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呢?
很多教育案例表明,对付孩子这种行为的最好办法就是“忽视”,即家长可以对孩子这种故意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视而不见。但是,当孩子安静下来,家长必须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大多数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家长不够重视他们。因此,家长还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是不是觉得妈妈不够爱你呀,其实妈妈是很爱你的,妈妈时刻都在关注着你。”这样,当孩子需要得到父母更多关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再也不会表现出这些怪异的行为了。
这样,家长不仅帮助孩子改掉了那些坏行为,而且会使孩子感觉家长很贴心,从而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家长听。如此,孩子很轻易就会把家长当作知心朋友。
父母需要懂的儿童心理学,父母的心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读懂孩子的语言和行为——知己知彼战略。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