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教育心理学:培养好习惯
培养好习惯有效方法二:将坏习惯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寻找突破口法
习惯的养成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些时候,即使孩子知道一些坏习惯对于自己的成长不利,但往往由于惰性,孩子还是不愿意与家长合作。
5岁的小茹不讲卫生,吃饭之前就是不洗手,针对这一点,妈妈给她定了一条规矩:不洗手就不允许吃饭。但小茹绝不向妈妈屈服,不让吃饭就不吃,反正就是不洗手。为此,母女俩竟然冷战起来,最后,妈妈怕孩子饿坏了,便不得不向孩子“投降”。如此,小茹养成了饭前不洗手的坏习惯。
在一般情况下,强制的办法是不可能成为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动力的。家长帮助孩子改正坏毛病,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稍微有一些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针灸时,医生如果没有摸准穴位就随便给人扎针,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在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突破口”就如同针灸中的“穴位”,“突破口”没有找对,孩子不仅不会改掉坏习惯,而且还有可能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突破口”找对了,孩子就会在习惯培养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所以,在孩子坏习惯“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家长就应该试着去寻找其他“突破口”,寻找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内部动力。
一般来讲,家长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去寻找他们的突破口,很容易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激发起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欲望。
例如,小茹妈妈后来是这样做的:
后来,小茹妈妈想了个好办法。她知道孩子喜欢听科幻故事,便找了一些与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讲给她听。看着孩子睁大眼睛惊奇的样子,她故意引导孩子:“你愿意让成千上万个细菌进入你的肚子里吗?”
“当然不愿意了,可是,那些细菌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它们呢?”小茹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双手。
“傻孩子,细菌是看不到的,只有在科学家的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
了解这些知识后,每次吃饭前,小茹都会乖乖地去洗手,偶尔发现爸爸不洗手就吃饭时,小茹还会一本正经地“教育”爸爸:“爸爸,你想把成千上万的细菌吃到肚子里吗?”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改掉坏习惯,并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坏习惯的害处,往往是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没有深入他们的内心,或者说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他们不喜欢。这时,家长无论怎样努力,孩子还是不肯改正坏习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缺点与孩子的兴趣联系起来,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妈妈一样,通过讲科幻故事的方法找到突破口,让孩子意识到不讲卫生的后果。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从而愿意主动去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了。
当然,家长在找到孩子坏习惯改正的突破口之后,对孩子进行引导时,教育意图不要太明显。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改掉你的坏习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感觉到枯燥无味,还会引发孩子的警觉和敌意。所以,“润物细无声”,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改掉坏习惯,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