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对孩子抱有积极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

  • A+

家长教育 

对孩子抱有积极的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

父母对孩子的积极的心理期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但是父母也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过高的心理期待,以鼓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家庭教育启示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小的时候,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学校开除了。老师说他太笨了,但爱迪生的母亲却坚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她对爱迪生说:“你肯定比别人聪明,我对此坚信不疑,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然后亲自辅导爱迪生学习。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爱迪生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爱迪生的母亲就像皮格马利翁,爱迪生就像那个雕像,在母亲的热切期望下,爱迪生真的成了母亲所期望成为的人才。可见,父母的赞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有利于孩子实现他宏伟的目标。

有的父母懂得这个道理,经常用积极的期待来鼓励孩子。有一位父亲在女儿参加高考进入考场以前,用力握住女儿的手,摇了几下,说:“我知道,孩子,你在复习中做得很好,平常的考试也相当棒。我的好女儿是充满信心的。你一定会考得很好,爸爸相信你。”

这一个动作,短短的几句话,使孩子满脸的紧张一下子变为一脸的自信。最后这个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

但是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需要避免走向极端,那就是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而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

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实际状况出发,在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意愿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期望。期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个人对他能力范围内能承担的责任和重负,往往会欣然接受,有信心去完成。但是让一个只能承担50公斤重负的人去承担100公斤或更多的重负,就可能压垮他,或者让他选择回避。也就是说,如果超负荷运转,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有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孩子稍差一点就批评,好一些又会要求他们更好,达不到要求就着急上火,这些都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父母而言,教育孩子的过程应该是个不断调整父母愿望的过程,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也该随时修正。正如一个人上大学,即使上不了清华、北大,上山大也很好,上不了山大,上烟大、烟师也是不错的。

ai0320_(28).

教育心理学知识

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塑。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块洁白的象牙,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少女。这个雕像非常美,以至王子爱上了“她”,每天和雕像说话,茶不思,饭不想,热切地希望“她”变成真人。后来王子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使这个雕像真的变成了一个少女,和王子生活在一起。

心理学上用这个故事命名了一个心理规律:热切的期望有可能使被期望的人达到期望者的要求。这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领域经常可以见到。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小学里对一至六年级的18个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发展测验”。测验结束后,他们发给每个班级的教师一份学生名单,说名单上列出的全班20%的学生是最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

八个月以后,心理学家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追踪检测,结果发现名单上的20%的学生的学业成绩都有明显进步,而且他们情感健康,好奇心强,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比较融洽。教师们说,心理学家的测验可真准,有很多学生是他们原先没想到的。可是心理学家却告诉教师,名单上的学生只是他们随机抽取出来的。

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呢?那就是人们的期望可以对别人产生巨大的力量。

那么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信任。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不可少的,它代表着对人格的积极肯定与评价。每个人都有被别人信任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生活中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这样会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相反,消极的期望却可能使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坏。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