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好性格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 A+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塑造好性格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逆境、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开家长会时,我经常会与家长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面对这些劣性考验时,孩子们都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位家长这样说:“每次考试考不好,孩子要么说考题太难,要么说老师判卷时有失误……总之,说来说去,他一点责任都没有。”

听了这位家长的话,马上又有一位家长附和道:“我家的孩子不仅如此,遇到失败时,比如迟到、被老师批评、与同学发生矛盾等,他还喜欢将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为一谈。例如,他没考好,他会说他们班有好多同学都没考好。”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的孩子犯了错误、遭遇到失败,不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习惯把责任推向别人,或者是把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为一谈。不管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还是习惯性的,这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中,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人相处。

有关专家表示,孩子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向别人,是因为他们经常能够找到“合理化的理由”来“骗”自己。例如,由于贪玩成绩没考好,为了避免自己过度难堪,或者避免家长惩罚自己,他将成绩没考好的原因归之于老师的教学水平,或者学校的教育环境等。

刚开始找理由来“欺骗”自己和家长时,孩子的内心也会不安,但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地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坦然地接受这一切,甚至到最后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时推卸责任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进而内化为一种性格。

其实,孩子推卸责任的这种做法,表明了这样一种心理效应——融合效应。“融合效应”,是指个人遭遇挫折后,不愿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而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负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人相提并论,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Teen-Rebellion

关于“融合心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两个孩子在客厅里打闹,把客厅里的鱼缸打碎了,当大人赶来时,哥哥急忙向大人解释:“鱼缸是弟弟碰到地上的。”

哥哥刚说完,弟弟连忙补充道:“这个鱼缸一点也不牢固,我碰了一下,哥哥也碰了一下,它就掉到地上摔碎了。”

两个孩子都知道打碎鱼缸有错,但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呢?哥哥说是弟弟打碎的,弟弟说哥哥也有责任,但主要是鱼缸质量太差。这样,哥哥和弟弟都有责任,再加上鱼缸质量差,两个孩子都不用为此而内疚了,当然,家长也没有办法找某个人来负责任了。这种“混为一谈说责任”的现象,就是“融合效应”。

在生活中,具有“融合心理”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遇到挫折和失败,他们喜欢这样说:

“都是妈妈不好,没有叫我起床,害我迟到!”

“老师的讲课水平太差了,他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害得我考这么少的分数!”

“不仅我自己没及格,我们班有好多同学都没及格,有的还没我考得多呢!”

“不全怪我,是因为弟弟推我,我才不小心把鱼缸打碎的!”

……

从推卸责任,到最后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孩子会逐渐沦落为没有一点责任感的人。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呢?

这就要从源头上说起。在孩子小时候,每当他们做错事情时,为了避免惩罚,他们都会推卸责任。例如,孩子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并且还骗家长说花瓶不是他打碎的。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萱萱不小心把同学新买的文具盒弄坏了,虽然同学一直说“没有关系”,但萱萱妈妈却坚持让萱萱买一个新文具盒还给同学,萱萱很生气地对妈妈大喊:“妈妈,你至于吗?我同学都说不用赔了!”

看到孩子这么大的火气,妈妈平静地对孩子说:“萱萱,这不是用不用的问题,任何人做错了事,都要为自己的行?负责。虽然同学原谅了你,但我们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可是我没有钱买文具盒!”萱萱已经愿意赔同学新文具盒了。

“这样吧,妈妈先帮你把文具盒买了,但这些钱你要还妈妈,就从你每个月的零花钱里一点点扣吧!”

萱萱同意了妈妈的建议。

孩子做错事后,很多家长喜欢惩罚孩子,但我要提醒这些家长们的是,惩罚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很多孩子受到惩罚后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反正我已经受到惩罚了,我就不用再为此而负责了。当孩子产生这样的思想后,家长再想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先不要急于惩罚孩子,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时,犯了错误首先去寻找自己的过失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孩子的“融合心理”,孩子就不会出现推卸责任的问题了。当然,在此过程中,孩子的责任感也会一点点地培养起来。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