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儿童教育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儿童心理
孩子的“谎话”要不要戳穿——说谎心理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研究认为,儿童直到七八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他们并非要欺骗谁,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现实。
很多人习惯地认为,孩子生来就是天真、纯洁又无邪的,他们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想,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不喜欢谁就大声说出来;甚至童言无忌,敢于揭露“皇帝的新装”。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孩子不会“编瞎话”。于是,对孩子说出的话,我们往往深信不疑。然而,孩子的这种“撒谎”无关乎我们成人心理的道德理念,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
峻熙是个4岁的男孩,在班里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
一个周四的下午,峻熙爸妈迟迟没来接他。于是,峻熙就跟几个同样等待家长来接的小朋友在沙坑里玩。
眼看天色不早了,峻熙从前院跑到后院,又从后院跑到大厅,当他发现自己是幼儿园里唯一一个还没有被接走的孩子时,一下子跑回教室,坐在自己的凳子上,捂着脸伤心地哭了起来。
一旁的班主任蒋老师看到了,也有一些诧异,她可是第一次见峻熙这么伤心,赶紧过去安慰他,可是,峻熙只是哽咽着说了一句话:“我爸爸没有来接我。”
又一天的早上,峻熙爸爸来送孩子。
可是,在峻熙放下书包来到餐厅后,却低声抽泣着。
过了一会儿,蒋老师又发现他扶着活动区的墙壁呜呜地哭泣着,蒋老师赶忙走过去,蹲下身来,轻声问道:“峻熙,发生什么事了?”
峻熙边哭边告诉老师:“我爸爸骂我。”
蒋老师听后非常气愤:“我会让你爸爸向你道歉的。”说着就安慰起孩子来,过了好一阵,峻熙的情绪才慢慢缓和过来。
到了幼儿园放学的时间,蒋老师向峻熙的爸爸问及此事,他反倒非常吃惊,说他们夫妻俩从来都没有对孩子,甚至是任何人说过粗鲁的话。
后来,峻熙爸爸想了想,说:“只是今天早晨出门时,因为时间不够了,就没来得及满足孩子想买零食的心愿。”
为什么峻熙不正面说出原因,反而说爸爸骂了他呢?
一方面,由于孩子的经验和记忆有限,很容易错误地诠释某个事件。对于三四岁的孩子,他们会害怕父母不来接他;到了五岁左右,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情感理解力,如果父母不来接,他们便会把这理解成一个父母爱他或是不爱他的问题。这种时候,孩子的表现就不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地哭了,而是把事放在心里。可以说,孩子的“说谎”只是一种描述方式,是其焦虑和情感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表达。
另一方面,孩子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不顾事实真相,而编一个小谎言恰恰能让他达到目的,于是,说谎就成了一种有效的工具。然而,事实上,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理解说真话的重要性,也不理解说“假话”的道德意义。他只是利用现有的条件,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所以说,这里的“说假话”并非真正意 义上的撒谎。不过,在孩子看来,他们以为成年人不知道,就没什么大不了。比如,如果孩子丢了玩具,便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大人是小朋友抢走了,以此来保护自己。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虽说孩子不知道如何区分“事实”和“谎言”,也不知道说真话的重要性、说“谎话”的严重性。那么,作为家长,又该如何面对这些“小谎言”,避免给孩子扣上不诚实、爱说谎的“帽子”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孩子的叙述和事实不吻合,不要急于认为他是在“撒谎”,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有他的理由?比如,如果孩子在小朋友面前“吹牛”自己可以展翅高飞,是不是希望自己是超人?是不是希望老师会表扬他?
◎试图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
发现孩子为了逃避责任而“编瞎话”,不要急于揭穿他,不要“刑讯逼供”,而是尝试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引导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你的情绪反应上。最终,你会发现孩子自己会收拾“残局”。
◎家长要以身作则
培养孩子诚实品质,家长不仅要对孩子从不撒谎、坦诚相待、言而有信、遵守诺言,也要在孩子面前对所有人都能这么做。
◎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即便“闯了祸”,只要说出真相,并不会给他带来伤害。事实上,当孩子确认说实话没有坏处时,他会更乐意做一个诚实的人。相反,如果孩子认为说实话没有好处,反而不如掩盖事实更能让他逃脱,这样的话,他就不会主动选择诚实了。
此外,孩子承认事实时,无论他承认的“错误”有多么严重,家长也不要惩罚他。因为鼓励孩子养成诚实的品质,远比惩罚他打碎了贵重的花瓶更为重要。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