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父母要懂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因此,要做孩子合格的心理医生,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目的有哪些呢,我们将结合一些教育案例为家长们做出详细的介绍。
尊重与理解——应对孩子的秩序敏感心理
也许有家长要问:“小孩子也懂秩序?”
的确,孩子不仅懂秩序,而且,有一段时期,他们对秩序会非常敏感。这时如果有谁打乱了他们的秩序,他们会哭闹不止。
爸爸妈妈带小莉在外面玩得十分高兴,可是回家之后,这小家伙却哭闹不止,搞得全家人都不愉快。究其原因,原来仅仅是因为大家在进家门的时候把顺序搞错了。
平时,妈妈带小莉从外面回家时,都是妈妈打开门后,让小莉先进,然后自己再进去。如果爸爸跟着的话,是小莉先进,然后是妈妈,最后是爸爸。
然而,今天爸爸把门打开后,自己第一个迈进家门,于是小莉不满意了,不停地喊叫着:“小莉先进!小莉先进!”于是爸爸退回来,让她先进。看到小莉进了门,爸爸随即也迈步走了进去。没想到,小莉又嚷嚷起来:“妈妈先进!妈妈先进!”爸爸有点不耐烦了,觉得不应该事事都由孩子说了算,便没有理睬她。然而,小莉就是不依不饶,非要把爸爸推出去,让妈妈先进。但爸爸不但没有被推出去,还在小莉的小屁股上打了一巴掌。这不,小莉就哭个不停了。
看了小莉的事例,也许很多家长会想,仅仅是进家门的顺序改变了一下,这孩子用得着这样哭闹吗?看来这孩子真是被家长惯坏了。其实,持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就大错特错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秩序敏感期,在这个秩序敏感期,孩子会要求每一件事情都按着严格的顺序去做,这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当然,这只是阶段性的,过了这个阶段,孩子这种奇怪的要求就会消失。
上面事例中的小莉就处在这个特殊的秩序敏感期,她已经习惯了全家人的进门顺序,一旦这个顺序被打乱,她就会失去安全感,变得很不合作。那么,如何让她变得合作起来呢?小莉的妈妈很快就使女儿恢复了平静,而她的做法也很简单,仅仅是请大家都出去,然后再按以前的顺序重新进一次门,女儿就停止了哭闹。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这一过程满足了小莉内心的秩序感,使她觉得世界又恢复了原本的样子,使她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宁感、满足感,所以她才会变得合作起来。
那么,小莉爸爸和妈妈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各自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一定有很多家长这样说:小莉爸爸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不惯着孩子,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更加乖巧;小莉妈妈的教育方法是错误的,那样惯着孩子,会使孩子变得更加任性。
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小莉的妈妈看起来是惯着孩子,但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秩序心理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乖巧;小莉的爸爸看起来似乎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一点没有惯着孩子的意思,但他的严格是建立在没有遵守孩子秩序心理的基础上的,这样会使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孩子会把家长的斥责和打骂当成家常便饭,并且总是找机会激怒家长;二是孩子屈服于“暴力”,从此变得胆小怕事,凡事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看别人的脸色办事。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类似于秩序敏感期这样的特殊心理阶段。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些,而且故意与孩子较劲,孩子就会感到很压抑,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现在,我们把孩子敏感阶段列举出来,希望家长不要犯像小莉爸爸那样的错误。
◇ 2~3岁左右,第一个逆反期。
2~3岁左右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说“不”,家长要他向东,他偏偏向西,总是和家长对着干。
◇ 3~4岁左右,刻意完美期。
3~4岁左右时,孩子在经历一个刻意完美期。在这段时期,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任何不完美的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例如,如果给他们一个表面不光滑的苹果,他们就会拒绝吃;吃饭时,如果给他们的馒头沾上了菜汤,他们就会拒绝吃饭。
◇ 5~6岁左右,性别认同期。
5~6岁左右,孩子已经有了性别意识。这个时期,他们会刻意与异性保持距离,包括自己的父母。
◇ 12岁左右,隐私敏感期。
十几岁左右时,孩子进入了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进入一个隐私敏感期,即对自己的隐私看得特别重要,如果他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他们就会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家长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孩子的顽皮或者任性,更不要试图用“暴力”使孩子屈服,而是要明白,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需求,然后用尊重和认同去引导他们的行为。
父母要懂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心理医生,尊重与理解——应对孩子的秩序敏感心理。
目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