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VS孩子的心理——开放式原则,父亲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 A+

父亲教育最应该坚持的原则

我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

他已经读初中了,但总给人这样的印象: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卑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即使是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敢说出来。

一个男孩子性格如此懦弱,而且还如此自卑,他的老师们都在怀疑:“这个孩子的童年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呀?”

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这个孩子终于敞开了心扉。原来,这个孩子在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一场意外?故中去世了。正因如此,他得了严重的“缺乏父爱综合症”。

心理学家表示,父亲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如果孩子长期在没有父亲关心和教育的情况下生活,就会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症状。这还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孩子进入工作环境之后,将很难与上级领导沟通。

许多调查和研究也已证实,大多数孩子的心理、情感和行为问题,都与父亲教育的缺失有关。例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亲很少与孩子接触,就会导致孩子的很多技能发展都比较迟缓,他们长大之后一般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很易冲动、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自信心等。

另外,国外的很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还发现,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患综合症的危险愈大。尤其令人深省的是,那些在双亲均在但缺乏父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患病的可能性更大。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父亲教育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

儿童心理学界,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做父亲角色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主要的抚养行为是与孩子游戏。

这种理论提出的依据是: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有很强的恋母心理,但父亲会通过充满创意的游戏,使孩子逐渐摆脱对母亲的贪恋,诱发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进而使孩子在成功的探索经验中获得信心,从而有勇气面对陌生的外部环境。

然而,那些从小就很少与父亲接触的孩子,因为没有与父亲游戏的经验,所以对他们来说,由于缺乏信心和勇气,接触外部世界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就会受到影响。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父亲别具一格的教育方式,往往也会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177

在儿童乐园,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很多小朋友在一种大型攀爬器械上高兴地爬上爬下,这时,一个孩子看到别人玩得那么开心,他自己也想尝试一下。但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就不敢再往上爬了。这时,他肯定会对下面的家长说:“我好害怕呀,快抱我下来!”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妈妈在场,妈妈肯定会心疼地抱孩子下来,并且不停地安慰孩子:“没吓坏吧,以后千万不要随便爬这么高了,多危险呀!”

但如果在场的是爸爸,他肯定会这样对孩子说:“爬得好好的,下来干吗呀,没事的,往前爬!”

妈妈和爸爸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会促使孩子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孩子被妈妈从攀爬物上抱下来,在经过妈妈的那番教育之后,孩子一般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高处是很危险的,以后再也不做这种带有危险性的运动了。也许就是因为妈妈的这种教育,孩子就会患上心理性恐高症,即使是在不算高的高度,孩子也会产生头晕、腿软、紧张等感觉。

而爸爸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向前”的意识,同时,爸爸的鼓励会给孩子以信心:爸爸说没事,孩子的心理就会很释然,从而充满勇气向上爬。这样,此后孩子无论因为什么事情而产生“害怕”的感觉,想到爸爸的鼓励,他们都能平静地应对。

这就是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对孩子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其实,这更是父亲教育的优势所在。换句话来说就是,如果父亲们都能把这种父亲教育的优势,正确地运用到家庭教育中,每个孩子的心理都会健康成长。

在此,我们不妨把父亲的这种教育总结成一种原则——开放式教育原则。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母亲都以细心和慈爱而著称,即她们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孩子,不断地提醒孩子“天凉了,多加衣服” 、“放学后早点回家”、 “正在长身体,多吃点”……但有时,这种太过细腻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也会成为一种束缚,它常常被孩子视为“唠叨”,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但与母亲的教育方式所不同的是,父亲的教育方式是开放式的,他们很少关注孩子饿不饿、渴不渴等生理性的问题,因此对孩子的束缚性就会小很多。

大多数孩子喜欢这种开放式、粗线条的教育方式,因为它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自由空间和发展空间,符合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因此,这会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父亲教育最应该坚持的原则:父亲VS孩子的心理——开放式原则,父亲是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支柱,是家庭的心理调适剂。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